发布时间:2025-06-10 15:11 作者:陈天智博士 浏览量:83
咨询案例:被 “尊重” 触发的失落
来访者小雨对自己有个觉察,而这觉察却让她感到很困扰。
事情的起因是,放假了,男朋友计划回老家,也希望她能跟他一起回去。
但她有很多顾虑,就拒绝了。男朋友也没有坚持,就叮嘱了她几句,自己回家了。
男朋友走后,小雨感到特别懊悔。想到在咨询中学到的方法,就开始反思自己:“男朋友很尊重我,我为什么不喜欢?”
这个自我反思让她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发现,而且这个新发现让她不安,于是就约了咨询。
咨询开始后,她开门见山:
“陈老师,我发现我内心其实是希望我男朋友强迫我做事。
他明明很尊重我,给我完全的自由,但我反而不喜欢这种尊重。
这算自虐倾向吗?…其实我是想跟他回去的,但我希望他当时能强硬一点,逼我跟他回老家。我怎么这么‘贱’?”
深入咨询发现,这种 “受虐期待” 根源在原生家庭。
童年时期,父亲以绝对权威掌控她的一切:从学业规划到日常穿搭,稍有违抗便遭严厉批评甚至 “不要你了” 的威胁。
直至大学,她依然生活在父亲的严格控制之下,从未真正拥有过自主决策的权利,
甚至对‘对错’的判断能力也大打折扣,常常因不明原因的批评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。
这种成长经历形成心理定式:面对选择时,她习惯性恐惧犯错。
潜意识里缺乏对错感知,每做决定都期待外界认可,同时预设 “会挨训” 的结果,
导致行动上始终犹豫不决,本质是对 “错误” 的深度恐惧。
我的分析得到小雨强烈认同,完全吻合她的成长轨迹。
02
心理机制:逃避责任的潜意识博弈
“被尊重” 与 “自由” 虽被普遍追求,但研究显示:大多数人(约 85%)在重大决策前,
潜意识里渴望他人代做决定,只是自身未必察觉。
这种现象的核心诱因是自信缺失与责任逃避 —— 潜意识认为 “若选择错误,自有他人担责”。
深层心理动因源于对“内在小孩”概念的激活,这一概念涉及个体的过往创伤、童年记忆以及内在超越力量。
每个人内心都潜伏着未长大的 “内在小孩”,当遭遇挑战或重大抉择时,这个脆弱的人格部分便会主导思维。
孩童本能期待外界主导选择,其逻辑本质是:“错误属于决策者,而非我”。
这正是成人与孩童的心理分水岭 —— 前者敢于为选择负责,后者则寻求外部归咎。
03
逃避责任的后果
事实是,无论决策主体是谁,后果终将由自己承担。
若结果不如预期,人们往往陷入怨天尤人的痛苦,却忽视了 “逃避选择” 本身就是对责任的放弃。
如果让不能意识到这一点,那么他的所有行为,包括工作、人际交往及日常生活,
他以为是他在做决定,其实都是在寻求他人的认可,按照别人的意愿和喜欢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决定,
自己承担着一切都后果。
当不良后果出现了,或结果不尽人意,就会怨天尤人,让自己很痛苦。
虽然几乎没人都会怨天尤人,但经过多年的咨询经验,我发现,
当人怨天尤人时,实际上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受伤的、无助的、甚至是绝望的小孩子,渴望他人的拯救而不得。
怨天尤人会使人陷入无助、软弱、更无助的漩涡中,非常痛苦。
如果让能摆脱这种受伤小孩的心态,以成人的姿态面对现实,主动做出宣传,敢于承担责任和后果,
人很快就会摆脱这种漩涡,掌握人生的主动权。
此刻,人才会发现:其实自己有很多选择,而且无论是什么后果,都不是不可承受,更不是灾难。
04
咨询引导:从恐惧选择到接纳不完美
当来访者因抉择困境求助时,我通常先分析各选项利弊,明确表示 “任何选择都会被支持”,但多数人仍难迈出决策一步。
此时我会强调:“无论谁做决定,承担后果的始终是你自己。
既然必须面对结果,为何要将选择权交给他人?”
犹豫不决的本质可能源于对未知后果的恐惧和对决策责任的担忧。
此时需引导来访者建立 “豁出去” 的心态 —— 决策后果往往不如想象中严重,即便犯错也非绝境。
人生本质是由无数选择铺就的道路,没有完美无缺的人生轨迹,
真正的成熟是接纳选择的不完美,以及后果的不可预测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