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5-07 09:23 作者:陈天智博士 浏览量:27
在很多祝福语中,“平安”这个词是最常出现的,像国泰民安、平安幸福等。
确实,人人都渴望自己能获得平安。
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,安全感是最基础的心理需求。
如果安全感不能得到满足,人就会一直处在焦虑、紧张和不安状态。
在这种状态下,人的所有动机、念想和行为驱力都是为了确保自己安全。
在这种状态下,人就很难有所成长和发展。
为了获得平安,人通常会外求,比如通过结识有权势的人物、增加财富、提升社会地位,甚至求神拜佛等。
显然,以上这些方法都很难使人获得持久、稳定的安全感,因为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来自外在,而是来自内在。
01 不假外求
人之所以会如此渴望平安,主要是因为内心总缺乏安全感,总被压力、焦虑和恐惧所困扰。
要获得平安,首先得把不安全感给破除。
所谓不安全感,即时刻感受到潜在威胁,从而引发内心的焦虑与恐惧。
深度分析,焦虑和恐惧的本质就是害怕失去。人担心会失去的东西很多,如钱财、名声、地位或人脉等。
总而言之,人们恐惧失去的,主要在于两大方面:一是生命,二是自我价值。
在兵荒马乱、瘟疫横行或饥荒年代,人害怕失去的是生命,为此人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确保自己能够生存。
和平年代,或衣食无忧了,人害怕失去的是价值。
这也是那句古话所说的“衣食足而知荣辱”。
当这种恐惧袭来时,人会很自然地外求,希望能通过外在的某些人、物或神来确保自己安全。
这种外在的寻求虽便捷且见效迅速,诸如求助他人、积累财富或虔诚祈祷,都能让人暂时获得心灵的慰藉。
但是,外求的副作用也很大,就是这种求来的安全感不稳定,也难以持久。
更何况,不是“求就得、敲门门就开”,经常打,你求的人会拒绝你、没赚到钱或祈祷了但感受不到神的任何回应。
此刻,人就会更恐惧、更焦虑,甚至还会产生绝望感。
因此,外求不是获得平安的最佳途径。
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求来的,也不是物质财富、社会地位或那个人、那个神能够给予的,只有自己给自己。
这背后的逻辑是,所谓不安全感,只是内心的感觉,而非外的客观环境。
我帮助过数千位被极度焦虑、恐惧或担忧所困扰的访客,
多年来,他们一直感觉自己要大难临头,然而他们所处的环境却是安全的,没有任何真实的危险,但他们就是感觉有危险。
在这种状态下,无论他们拥有多少财产,或无论谁告诉他没事的,这种恐惧和焦虑会一直在。
因此,外求不会消除他们的焦虑,也不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。
02 向内而生
当人被各种焦虑所困扰时,从表面看来,是担心各种各样的危险,我犯错怎么办等等,
深入分析下去,在潜意识里,人真正担心的是自己失去价值而被人抛弃。
为确保自己是好的、有价值的,人会在潜意识里给自己设定一些标准,要求自己一定要怎么样,或一定不能怎么样,
这也就是心理学家艾利斯所说的“绝对化要求”。
表面上让人焦虑和恐惧的人、事或物等,威胁到了这个“绝对化”,因此无论如何都要确保这个标准不被突破。
根据我多年的咨询经验,这些绝对化要求基本源自童年,是小时候大人对自己提出的要求。
比如,有洁癖的母亲会强制要求孩子讲卫生,孩子长大后也会有洁癖。
在表面上,这人害怕自己被弄脏了,内心真实的担心则是,如此就不被妈妈喜欢了。
03
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?
潜意识内的绝对化要求需得放下,即无条件接纳自己,相信自己的存在价值。
换句话说,内心需要有这样一个自信:无论别人如何看我,我知道我是好的,有价值的,即便我不完美,会犯错误。
若人能有这样一种自信,他的潜能就能激活,会更有活力、更积极、更主动去面对挑战,解决问题。
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也会迸发出灵感火花,能力会越来越强。
随着能力的增强,安全感自然也会随之而稳定、持久。